觀點

黃日燦看併購, 康聯集團布局生技 兩岸搭橋

康聯集團創始於2003年,是由上海羅氏製藥前副總經理李欣和前醫藥總監葉小平自立門戶所組成。台灣籍的李欣和中國籍的葉小平兩人,憑藉多年的醫藥行銷經驗,掌握中國人民保健觀念抬頭的時機,以肝炎藥品切入中國市場,成為大陸前三大肝藥通路代理商,銷售網涵蓋中國兩百多個城市,營運成長非常快速。

康聯一開始自我定位為醫藥通路業者,本身並無工廠,也不作獨立研發,主要營運模式是針對國內外專利即將到期的原廠藥或品牌學名藥進行專業評估,選定開發成功率較高又有市場性的藥品後,再與其他醫藥公司合作研發,或向擁有相關權利的醫藥公司取得銷售代理權,透過康聯在中國布建的廣大通路體系銷售。

組織重整回台上市

李欣和葉小平從2003年成立杭州盛友醫藥起家,與天津藥物研究院合作開發「代丁」B肝藥品,在中國市場一炮而紅。其後,兩人又於2005年及2006年陸續成立海南康聯及海南康和,負責醫藥銷售業務。隨著集團規模日益壯大,為了強化競爭優勢,增加籌資管道,康聯集團在2008年重組公司架構,計劃回台上市。

首先,康聯於2009年7月在英屬維京群島設立康聯BVI,作為集團的投資控股公司,再由康聯BVI在香港成立康聯製藥,並收購上海國創醫藥100%股權。接著,康聯BVI又於2010年3月在英屬開曼群島設立康聯開曼,作為集團來台申請上市的主體。2010年4月,康聯開曼與康聯BVI進行換股,由康聯開曼取得康聯BVI的全部股份,搖身一變成為康聯集團的中樞控股公司,並於2011年10月正式在台掛牌上市。

康聯集團在中國大陸肝炎醫藥一線品牌的市場地位,逐漸受到其他廠商砍價競爭的侵襲,亟須改弦易轍再創新高。於是,康聯集團從2011年在台上市後,就開始積極透過入股投資的方式,與兩岸生技公司合作,不再以藥品通路自限,而是以「全方位醫藥平台」為發展目標,冀能結合兩岸生技醫藥企業的優質產品和康聯集團強大的市場行銷能力,發揮綜效,創造雙贏。

在大陸方面,康聯於2012年斥資約新台幣3億元取得黑龍江同澤醫藥51%股權,因而掌控了12個產品的代理權,並開拓中國東北地區的市場。

打造兩岸醫藥平台

2013年初,康聯又以1.86億元投資上海仁度生物科技,藉而取得檢驗試劑的產品線,跨足大陸診斷試劑醫療市場,加速從藥品通路轉型為生醫綜合平台的進展。上海仁度是中美合資的新興生技企業,具有大陸唯一的高階核酸技術,有助於康聯切入RNA核酸檢測產品領域。

2013年4月,康聯參與增資蘇州微清醫療器械,持股約25%。蘇州微清具有領先國際的光束控制技術研發能力,並成功研發出眼科雷射掃瞄眼底攝影儀,可用於視網膜病變患者的早期診斷治療,預計2014年中應可取得核准正式推出銷售。

在台灣方面,康聯於2012年10月以1.71億元取得安成國際藥業2.41%股權。安成國際研發用於治療糖尿病的AC-201新藥,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二期臨床效果良好,預計最快三年內可以上市銷售,搶攻全球第二型糖尿病藥物逾250億美元的商機。這個新藥光在中國大陸估計就有人民幣百億元以上的需求,如果進展順利對康聯未來營運獲利如虎添翼。

策略聯盟擴充產線

2013年3月,康聯入股鴻君科技,持股27%,跨進牙材領域。鴻君科技是一家整合研發及製造高品質植牙器材的公司,推出銷售的「Ti-One 101」是台灣第一個自有品牌的人工牙根系統,已取得台灣、歐盟及美國FDA的認證。2012年全球人工植牙市場估計高達千億元,預期需求會持續成長,尤以大陸市場應為全球成長最快速的地區。

在老本行的醫藥方面,由於中國目前每年平均批准藥證低於1,000張,而且單一藥品每家醫院只限兩家相同學名藥產品,競爭非常激烈。

康聯強大的中國市場通路和豐富的臨床法規申請經驗,可說是台灣生技藥廠進軍大陸的極佳跳板。康聯近年也積極與台灣業者,如信東生技、南光製藥、美時製藥、台灣神隆等,締結策略聯盟,共同開發產品,準備進軍大陸市場。

康聯這十年來透過投資併購及策略聯盟等方式,擴充產品線,開拓新領域,從醫藥通路發展成為藥品、醫材及檢驗試劑的綜合平台,多元均衡布局頗有績效。尤其是,康聯作為台資色彩企業,深耕中國市場通路有成,進而回台掛牌上市,並與台灣生技產業聯結,互利共嬴,值得持續觀察。

(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本文僅為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事務所立場。本專欄每周四刊登)